English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社会科学

1999-11-12 来源:光明日报 庆华 我有话说

由中国社科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办的“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社会科学”学术研讨会,近日在京举行。来自全国社科院系统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者就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与会者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出现空前繁荣的景象,这不仅表现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多、社会效益大,更重要的是产生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集中体现。

与会者说,社会科学的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各门社会科学,一般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范畴,在有阶级的社会中,总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因此,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对社会科学的性质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从根本上说,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结果。在今天,深入开展社会科学研究,推动我国社会科学事业的跨世纪发展,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仍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规定,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确保正确政治方向和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科学研究以什么思想为指导,实质上是一个坚持什么政治方向的问题。而社会科学研究是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仅关系到社会科学本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事业。诚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社会科学研究方向正确与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如何,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的道德风尚,对经济建设、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甚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和社会主义的命运。只有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与繁荣发展。

与会者认为,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论断对于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本身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丰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对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创造性反映和理论创新。面对世纪之交的新形势,我们遇到了许多未曾遇到的新形势、新变化,相应作出了对策的新发展,诸如全球化挑战、多极化进程、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效率和公平、资源环境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的挑战、科教兴国战略、两个根本转变、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等等。具体说来,除了亚洲金融危机、长江洪水,我们还遭遇了“法轮功”的挑战、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我国驻南联盟使馆以及李登辉抛出的“两国论”,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去进行认真的研究,在具体应用研究中,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这也正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

与会者说,丰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庄严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个使命,就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革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防止“左”或右的错误干扰,形成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风气;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准确认识把握国情和时代脉搏,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要以博大的胸怀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善于吸纳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的精华,勇于超越前人,创造出能够揭示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实际问题的新的理论成果;要坚持“双百”方针,兼容并蓄,学习吸纳他人的理论成果;要正确处理个人研究与协作攻关、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善于集中集体的智慧,共同解决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把握“新质生产力”概念的理论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